新质生产力的特点

新质生产力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 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强调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还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
  • 高科技特征:新质生产力涉及高科技领域,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具有颠覆性科技创新的特性。
  • 高效能:新质生产力通过优化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组合,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它能够以最少的投入创造最大的产出,提高生产效率。
  • 高质量:新质生产力追求高质量发展,符合新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 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注重绿色发展,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 开放融合:新质生产力强调开放合作和跨界融合,促进不同领域和技术的整合与创新。
  • 人本内蕴:新质生产力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劳动者的技能素养和综合素质。
  •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这些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新质生产力具有创新驱动、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绿色低碳、开放融合、人本内蕴等特点,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一、 新质生产力中的创新驱动具体包括哪些技术和业态模式的突破?

  新质生产力中的创新驱动具体包括以下技术和业态模式的突破:

  • 科技创新:这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主要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来实现。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应用。
  •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些产业代表了新制造的方向,强调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全球化及数字化的新业态。
  •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未来产业更多依赖于技术、数据、信息和知识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密集投入,从而推动生产函数发生质的变化。
  • 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 管理和制度创新:除了技术和业态模式的创新外,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 如何通过优化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组合来实现新质生产力的高效能提升?

  要实现新质生产力的高效能提升,必须优化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组合。以下是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 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劳动者必须具备高素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新的生产资料和技术要求。这包括培养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
  • 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优化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配置。这意味着要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同时对现有的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
  • 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 深化产业转型:通过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包括从传统产业向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转型,以及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 优化组合机制:通过优化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组合机制,形成新的生产力质态。这需要在政策和管理层面进行创新,确保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最大化。

  三、 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和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案例或成功经验?

  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和发展方面有许多具体案例和成功经验。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 国家能源局公布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2024年3月1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23个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能源生产供应、加工转化、终端消费等各个环节。这些案例主要包括绿色能源供给新模式类、城市(乡镇)能源增绿减碳类、能源产业链碳减排类、用能企业(园区)低碳转型类等四个类别。
  •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的绿色发展十大案例:在2022年和2023年的绿色发展峰会上,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分别评选出了”2022年度绿色发展十大案例”和”2023年度绿色发展十大案例”。这些案例涉及新能源开发利用、煤炭清洁化发展、零碳工厂建设以及城市低碳实践等多个领域。
  • 中欧绿色低碳发展合作典型案例:在中欧绿色低碳发展合作活动中,发布了10个典型案例,涉及能源绿色转型、节能降碳增效、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循环经济发展等多个领域。例如,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东台海上风电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低碳发展:该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生态环境局的努力,推动区域内的绿色低碳发展。

  四、 开放融合在新质生产力中的实践方式有哪些,以及它们如何促进不同领域和技术的整合与创新?

  开放融合在新质生产力中的实践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跨技术领域的交叉应用:在人工智能领域,3.0阶段的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强调跨技术领域的交叉应用,形成多领域交叉融合的开放创新平台。这种跨领域的融合不仅促进了不同技术之间的整合,还推动了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 跨界融合:通过新需求驱动,依托新科技和新平台,将现有的产业领域与科技资源和人才进行整合。这种方式不仅仅是简单的领域跨越,而是通过新需求来驱动不同领域的融合与创新。
  • 区域特色优势的发挥:不同区域和不同领域的特色优势可以加快新技术的整合应用,带动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例如,上海通过促进生产性技术融合应用,推动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 产学研联合培养:通过校企联动,共建共享实训实践基地,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教育质量,还促进了技术和知识的传播与应用。
  • 数据与技术的融合:在不同生态系统中,推进跨学科领域的资源融合和技术融合,促进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这种数据与技术的融合有助于打破信息孤岛,促进资源共享和知识传播。
  • “四链”深度融合: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这种方式通过统筹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协同,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
  • 场景创新: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开放场景机会,围绕场景创新加快资本、人才、技术、数据、算力等要素汇聚,促进人工智能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这种方式通过实际应用场景的创新,促进了技术和产品的快速迭代和优化。

  五、 新质生产力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定义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新质生产力中具有重要定义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定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这些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迈克尔·波特将其定义为新建立或重新塑造的产业,主要源于科技创新、新需求的产生以及相对成本结构的改变。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解释,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包括绿色环保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

  未来产业是指未来相当长时间(15-30年)中形成的新型高技术产业,由未来突破性关键技术驱动,可能会发展成战略性及前沿性的高科技新型产业。未来产业具有显著的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它们代表了人类对智能能力的需求,技术和市场都尚未成熟,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或迭代,而是传统技术路线的替代和创新范式的革新。

  2.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它呈现出颠覆性创新技术驱动、发展质量较高等特征。通过深入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基本特点、形成逻辑和深刻影响,可以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我国将能够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原创声明:文章来自技象科技,如欲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www.viralrail.com/blog/94276.html

免费咨询组网方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