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a网关作为物联网(IoT)的核心设备,连接终端传感器与云端服务器,其生产厂家遍布全球,涵盖技术研发、芯片设计、网关制造及行业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以下从全球市场、中国本土企业及欧美地区三个维度,对主要生产厂家进行详细梳理。
一、全球知名LoRa网关生产厂家
1.Semtech
核心技术地位:作为LoRa技术的创始者和核心专利持有者,Semtech提供LoRaWAN网关设备技术及芯片模块,是产业链上游的核心供应商。其产品支持软件开发工具包(SDKs),帮助开发者构建定制化网关。
应用场景:覆盖智慧城市、工业自动化和农业监测等。
2.Microchip
技术兼容性:提供与LoRaWAN协议兼容的芯片及模块,适用于网关设计和制造,尤其在高可靠性和低功耗场景中表现突出。
市场定位:服务于大规模物联网设备连接需求。
3.Arshon Technology
行业经验:拥有超过十年的电子产品设计经验,专注于物联网硬件开发,提供基于星型拓扑的LoRaWAN架构服务。
特色服务:支持定制化网关设计,适用于工业物联网(IIoT)和智能农业。
4.Kerlink(法国)
产品优势:其Wirnet Station系列网关以高可靠性和超长传输距离(15公里)著称,支持全球多个ISM频段(如868 MHz、915 MHz),适用于智慧城市和智能农业。
技术参数:IP67防护等级,支持-20°C至+60°C宽温工作。
5.Multi-Tech Systems(美国)
产品创新:Conduit系列网关支持DeviceHQ平台,可实现远程配置和优化,适用于能源管理和物流追踪。
连接能力:支持以太网和蜂窝网络回传,适合复杂工业环境。
二、中国本土LoRa网关厂商
1.深圳市艾森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产品线:提供从LoRa模组、网关到云端平台的全套解决方案,重点应用于智慧消防、冷链物流和数字化油田。
技术创新:开发AIS-Link RT-Chirp协议,支持亚秒级传输时延,满足工业实时性需求。
2.厦门四信通信(Four-Faith)
多网络兼容:F8916-L网关兼容蜂窝网络(4G/5G)、LoRa和Wi-Fi,适合混合组网场景。
应用案例:在智能抄表和环境监测中广泛应用。
3.东用科技
高性能网关:OGC300系列支持全双工通信,具备VPN隧道加密和远程维护功能,适用于智慧灯杆和管廊监测。
覆盖能力:单网关覆盖范围可达15公里以上。
4.信锐科技(Sundray)
产品特性:双LoRa模块设计,支持470-510MHz频段,配备可拆卸高增益天线,适用于智能楼宇和社区。
工业级设计:支持APN/VPDN专网和GPS时钟同步。
5.拓普索尔(Topsoe)
场景适配:TSM-01G网关支持LoRa转4G通信,IP67防护等级,适用于户外无人值守基站。
行业应用:重点部署在消防管道压力监测和城市供热系统。
6.其他厂商
矩形科技:专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提供PLC与LoRa网关结合的解决方案。
顺舟智能:基于Zigbee和LoRa技术,开发智能家居和智慧照明网关,支持私有化定制。
天圆数码:生产无线压力采集终端和LoRa网关,应用于工业管道监测。
三、欧美地区重点厂商
1.Cisco(美国)
产品线:Cisco Wireless Gateway支持LoRaWAN全设备类别(Class A/B/C),内置防火墙提升安全性。
频段覆盖:提供863-870 MHz和902-928 MHz两种型号,适应不同地区法规。
2.Laird Connectivity(美国)
灵活配置:Sentrius RG1xx网关支持以太网、Wi-Fi和LTE回传,搭载Linux系统便于定制。
生态合作:兼容AWS IoT Core和ChirpStack平台,适合云服务集成。
3.Eurotech(意大利)
工业级方案:提供边缘计算网关,支持LoRa与M2M协议融合,应用于资产追踪和智能制造。
全球部署:在欧洲能源管理和车联网领域占据较高市场份额。
4.Libelium(西班牙)
多协议支持:网关兼容LoRaWAN、Sigfox等LPWAN技术,适用于环境监测和智慧农业。
模块化设计:支持传感器即插即用,降低部署复杂度。
四、选型建议与市场趋势
1.选型关键参数:
覆盖距离:空旷地区优选15公里以上机型(如Kerlink Wirnet Station)。
功耗与容量:低功耗场景需选择电池供电网关(如拓普索尔TSM-01G),高密度连接场景需支持2万+终端接入(如东用OGC300)。
协议兼容性:需确认是否支持本地化频段(如中国470MHz)及LoRaWAN标准。
2.市场趋势:
垂直行业深化:工业自动化和智慧农业推动网关向高可靠、实时性方向发展。
5G融合:部分厂商(如信锐)推出支持5G回传的网关,提升数据传输效率。
安全性增强:VPN加密和硬件级安全芯片成为高端网关标配。
通过以上分析,用户可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如覆盖范围、终端数量、环境复杂度)选择合适厂商,同时关注技术创新与生态兼容性,以实现最佳物联网部署效果。